时间:2020-03-20 10:36:35
近些年来,城市街区与居民小区大多都辟了健身点,设置了或多或少的健身器材,供市民健身用,这样的公共设施在满足广大市民健身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一个城市的品味,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每天清晨,不少健身点熙熙攘攘,男女老少齐上阵,或在漫步器上漫步,或在跑步器上跑步,或踏着转腰器扭腰,或拉着牵引器引伸,或在晃盘上左右晃动,或在腹胸器上上下起伏,或在搁腿器上压腿,或用太极云手“推磨”,或在多功能器上引体向上,友朋相聚,邻里相亲,欢声阵阵,笑语频频,与大妈们的广场舞一起,成为当今城市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线。
然而,由于对健身器材缺少必要而及时的维护,近来各地不断有安全事故发生。比如,郑州市有儿童随爸爸在小区腰背按摩器上,因器械老化,手指被扭断。保定市王女士在健身器材上牵引身体时,健身器材根部腐蚀断裂,致王女士骨折。南宁市一位老人不慎从损坏的健身器材上摔下,导致右脚踝骨折。安徽更有一男子因单杠突然断裂受伤身亡。这一个个安全事故发出巨大的警告:健身器材并非设置了就万事大吉,必须要有经常的维护检修。否则,好事就会变为坏事。
健身点里的健身器材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暴露室外,长期日晒雨淋导至老化损坏,同时也有一部分是人为的损坏。不少单位与组织,在装了健身器材后就少有过问,以至一些健身器超期服务,带病上岗,或锈迹斑斑,体无完肤,或伤痕累累,缺胳脯少腿,这就引发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加强对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近年来就成为“民有所呼”的一个突出内容。
市民的呼声,多首先向社区反映。但按以往谁建谁管谁更新的惯例,其中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的健身器材老化和损坏问题,社区就无力直接解决,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以至处理流程较慢。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新建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由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按计划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区(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乡镇)按比例筹措工程配套建设经费。开发商负责建设。这就理顺了管理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奉贤区为加强管理,对全区公共健身器材做到及时维护、保养、更新,保障健身运动安全,全面推行了健身点“点长制”,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形成区、镇、村(居)、点四级管理网络,实现了公共体育设施“动态化”管理。区体育局制定了工作流程、考核机制,定期召开点长例会,交流经验,对共性问题探讨和解答,协调解决健身点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从2011年到2016年,奉贤区已连续6年被评为上海市社区体育设施年终综合评估优秀,如今的“点长制”是体育设施管理的又一次升级。“点长”们在保障市民健身安全的同时,还为市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不仅对“民有所呼”作了积极的回应,而且超乎民之所“呼”,使市民“喜出望外”。
健身点的“点长制”,按照奉贤区体育局局长姜洪娟的说法,是从河道治理的“河长制”得到启发而制定的。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需要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健身点管理没有河湖管理那么复杂,“点长”不一定要党政领导担任,奉贤区现在上岗的483名“点长”,多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但通过“点长制”,将健身设施统一纳入区体育部门或街道进行管理,把社区健身设施的日常管理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其责任落实到人的精神是一致的。“点长制”是破解健身器材管理难点的一把利剑。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